“实用型”人才造就就业新趋势
刘雅欣和姐姐是来自内蒙古的一对姐妹。姐姐作为村里较成功的学生,正在抓紧准备考大学,而妹妹刘雅欣则在外地的职业教育机构就读。“本来我是很羡慕姐姐能考大学的,但是姐姐说现在职业教育的前景光阴比上大学好的多,她现在开始羡慕我了,我觉得我选择职业教育是正确的”刘雅欣这样说。
刘雅欣的经历反映出中国各地的一股新趋势——职业教育的价值和需求越来越大。全球经济衰退给中国的农民工和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一大批人从职业教育机构中获益。高中毕业生乃至大学毕业生逐渐发现,学费昂贵的高等学位,诸如MBA学位等等,不再是致富成就业的捷径。
教育侧重点发生转变的一个较显著迹象出现在今年夏天的高考中,背负着巨大压力的中学毕业生要争抢通往大学的独木桥,但事实上,今年的考生数量减少了30万,降至1020万人。许多放弃高考的学生在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后看到了更加光明的就业前景。去年有2%以上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相比之下,教育部5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接受过2-4年职业教育的中职毕业生中,只有不到5%的人没有找到工作。
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其实在经济危机爆发前就开始了。仅仅几年之前,似乎所有中国孩子都打算读高学位,但这正是问题所在,过多的学生导致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逐渐下降。更让我们为之担心的是,许多高学位毕业的学生虽然有令人羡慕的教育背景,但是严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为了弥补技能缺陷,许多公司和企业自掏腰包,让新毕业的员工在工作之前先参加特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一过程被称为“订单式”培训。
在2006年至2010年间教育部曾拨款14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工作,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说,去年中国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接近600万,今年中等职业学校预计将招生860万人。
因此,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中国人成为实用技能强,用人单位抢手的高素质人才。借助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为自己在就业大潮中赢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