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发展已经进入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继续加强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被列入国家重要议事日程。
国家发展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人民需要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需要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加强职业教育。
把职教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12月在广东视察时明确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职业教育在国计民生中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和清醒把握,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6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1991年、2002年和2005年3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发展到14427所,年招生规模873.6万人,在校生2178.7万人,毕业生619.2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划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到1215所,年招生规模313.4万人,在校生964.8万人,毕业生近28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职业教育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一个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提升内涵增强职教吸引力
全职委的成立在教育部职教工作历史上是第一次,会上同时印发了新修订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目录》,并研讨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这在教育部职教工作史上同样是第一次。
三个“第一次”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即教育部旨在进一步发挥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加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推进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促进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意味着职业教育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内涵发展上进入发展快车道。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沐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在调整中愈加明确,改革发展的思路愈加清晰,职业教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初步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职业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职业教育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