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中国职教发展的机遇
民工荒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民工荒”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来势更猛,缺口更大;二是“民工荒”从东南沿海向中西内陆呈蔓延之势,四川、安徽、河南等历年劳动力输出大省今年也大叫缺工;三是农民工大军以“85后、90后”的新生代为主,学历由原来的初中为主普遍提升到高中。
众所周知,由于近几年“民工荒”的持续出现和常态化,适应市场需求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对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已成各地政府共识,而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一重大战略性调整,必将席卷全国并对全国的职业教育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从办学定位层面引导职教发展,使之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匹配度越来越高,较终形成职教与经济同步发展、共赢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这个角度看,“民工荒”给职教带来了非常难得的转型发展机遇。
一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双轮驱动。前几年,各地职校相继掀起升格、改名、扩容热潮,盲目崇拜学历教育,而对技能培训教育普遍不够重视,致使职教发展步入误区,与人才市场对技能的需求背道而驰。当前,在中职生源日渐紧缩的背景之下,企业又面临升级转型,大批农民工和低位就业的员工迫切需要职后教育,职业学校理当顺势而变,在师资、设备、课程等方面未雨绸缪,备战企业继续教育,抢占企业培训市场,尽快回归职教本来属性,在重视学历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开拓技能培训市场,以实现双轮驱动,协调发展。
二是紧跟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提升育人质量。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箭在弦上,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结构将由以往上小下大、低技能低学历劳动力居多的“金字塔型”,向中央大两头小、蓝领灰领人才需求量大增的“橄榄型”转变。届时,企业不再需要大批综合素质要求不高的“蓝领”工人从事简单、机械、程序化的操作性工作,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将办学目标定位在“蓝领”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是密切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职教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为农民工的创业发展服务,多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多为地方企业发展服务,多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技能人才,多为企业培训在职员工,通过密切校企合作,获得校企发展的“双赢”。